梨园剧场官网 梨园剧场官网订票24小时订票热线:010-66552100
订票热线:01066552100  首页 剧场交通路线 京剧知识 梨园剧场介绍 行业新闻 联系我们 关于退/换票 订单查询   
您的位置: 梨园剧场 > 行业新闻
 
  温如华:演员的名字与京剧之命运  
  时间:2017.11.12 作者:梨园剧场网站管理员 点击:1247次  
   

(按语): 此篇杂感作于1990年。为阐述观点,例举了不少演员的人名,但未涉及对每位的艺术评论,更无褒贬之分,就“名”论“名”,一视同仁,特别在此声明。
好像从1980年开始,由于打开国门,西方文艺浪潮大量涌进,京剧的“上座”显示,逐渐“向下滑行”,不能引起青年们的喜爱与关心。当时的文艺领导部门,呼吁社会各界人士献计献策,共同“振兴”!
 但是过了几年,预期之温度,没有明显回升。老年间有句俗语,叫作“倒楣上挂摊”。就是“运败时衰”之人,习惯于“求签、问卜和算命”。
 因此,一时找不到顽疾的“病根”,有时也会趋向迷信。某次请教一位高人,指点迷津?高人指出,万物皆有“兴起、高峰、衰败”之过程,有其必然之内因与外因,不受人为意志而决定。从表象而看,“演员的取名与京剧的运势”,成为正比,就是很好的说明。
一位位“大角儿”名字的“读音”,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不同,就是伴随着京剧生命演变的一个个旁证!
京剧由始至1950年之前,所有演员之名,均为三个字,决无以两字作为艺名之人。
而电影演员正好相反,多用两字为名,以示与戏班艺人之区分。
男明星如:
金焰、刘琼、舒适、赵丹、
崔巍、石挥、蓝马、金山。
女演员如:
胡蝶、周璇、白杨、秦怡、
夏梦、谢芳、上官云珠、欧阳莎菲。
其实,以三字为名姓的电影明星,在电影界里也是有的。而以“两字”为名的京戏演员,确实是在1950年之后,才逐渐亮相于舞台之上的。(如:俞鉴、苏稚、梁斌、刘琪及后来的刁丽、邓敏、张克、杨赤……)
一般人的名字只是起到一个“传递代号”的作用,但是京剧大角儿的姓名,当书写在京城的“海报”之上,或在上海的霓虹灯中亮起之时,便有了观赏与阅读的两种特殊功能,除了需要朗朗上口,铿锵响亮之外,有时还需要释放一些香气、色彩与意境,唤起赏心悦目之情。如:梅兰芳、程艳秋、言菊朋、叶盛兰等……
初春,梅花、兰花的芳香;
深秋,红叶与菊花的艳丽;
甚至还能联想起赏菊之人陶渊明……。
因此这些艺名确能使人印象至深,过目不忘。加上他们在舞台上下,特有的潇洒形象及独到演唱风采,更能使某些观众的脑海里,引起大量的化学反应,因而能使得这些“粉丝”们,对自已的偶象时刻铭记在心,迷恋倾倒而产生共鸣。

演员的名字有时还涵盖一些“传承”方面的特殊意义。如:
李慕良之名,涵有对马连良的“仰慕”之敬。
杜近芳之名,暗示与梅兰芳有“近似”之形。
另外,不但是科班里的徒弟之名要“排字”,新型的“中华戏校”也按“德、和、金、玉、永”把不同班级的学生,加以区分。如: 傅德威、王和霖、李金鸿、侯玉兰、陈永玲……这也是戏班里为何没有两字为姓名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再如王瑶卿先生的部分弟子,是把“姓氏”之外的两个字都要重新编排:
第二字为“玉”,
第三字为“草”字头的“平声”,
还要用“中东”辙。如:
程玉菁、王玉蓉、于玉蘅、罗玉蘋。

再往下说,就更“神”了。
不知道“戏班”里曾经有过什么规定?还是“祖师爷”真的下过一道密令?使得一般的“角儿”多年以来,都是尊从此命,决不敢妄为而行。
这就是:
头牌“角儿”名字的末尾字音,大多用“平”声,极少用“仄”韵。因为“平声”高昂,“仄韵”低沉″。尤其是挑班之人,都恐怕自己的“戏运”如同“仄韵”之走向,坎坷不平。
举例说明:
太遥远的不提,只从这生行的“后三鼎甲”说起:
谭鑫培(平)、孙菊仙(平)、汪桂芬(平),
都是平韵高昂,运势上行。此后生、旦、净挑班的名角,几乎完全沿袭此项规律。
生行:
余叔岩(平)、王凤卿(平)、王又宸(平)、高庆奎(平)、言菊朋(平)。
贯大元(平)、麒麟童(周信芳)(平)、马连良(平)、谭富英(平)。
杨宝森(平)、奚啸伯(平)、唐韵笙(平)、孟小冬(平)。
又及“外江”与“外地”之“各路诸候”,如:
赵松樵(平)、梁一鸣(平)、周啸天(平)、李和曾(平).……。
再如武生:
杨小楼(平)、盖叫天(张英杰)(平)、孙毓堃(平)、李万春(平)。
高盛麟(平)、李少春(平)、厉慧良(平)。张云溪(平)、张世麟(平)。
几位名小生:
程继先(平)、朱素云(平)、金仲仁(平)。
姜妙香(平)、俞振飞(平)、叶盛兰(平)。
净行:
金少山(平)、郝寿臣(平)、裘盛戌(平)。
另外唱头路的“生、净”中,名字最后是“仄”声的只有:
高百岁(仄)、李盛藻(仄)、李宗义(仄)、袁世海(仄)等少数几位,反其道而行。(因袁先生有《九江口》、《黑旋风》、《西门豹》等大型剧目,作为第一男主演,故尔应列为净角头牌)
常挂二、三牌的有:
尚和玉(仄)、侯喜瑞(仄)、王金璐(仄)、景荣庆(仄)等,几位名字归韵,全属于下行仄声,但都不属于挑班之范畴,与京剧的整体运势的关係,倒是不太要紧的。
旦行用“平”声,确是无一例外。如:
陈德霖(平)、王瑶卿(平)。
梅兰芳(平)、尚小云(平)、程砚秋(平)、荀慧生(平)。
筱翠花(于连泉)(平)、徐碧云(平)、黄桂秋(平)、朱琴心(平)。
李世芳(平)、张君秋(平)、毛世来(平)、宋德珠(平)。
杨荣环(平)、赵荣琛(平)、陈永玲(平)、许翰英(平)。
坤角如:
雪艳琴(平)、章遏云(平)、新艳秋(平)、王玉蓉(平)。
言慧珠(平)、吴素秋(平)、李玉茹(平)、童芷苓(平)。
日本投降之后走红的有:
赵燕侠(平)、杜近芳(平)、关肃霜(平)。
尤其是旦角的头牌,几乎全体唯令是从,而无一位大胆之人,特立独行。

自1950年起,北京城里各大戏院的舞台上,逐渐涌现出了一大批新的生力军,他们名字的变化之大,确实有些惊人。

生行领銜主演的新人,逐渐出现的有:
谭元寿(仄)、马长礼(仄)、李鸣盛(仄)、孙岳(仄)、冯志孝(仄)、李崇善(仄)。
文革后较知名的是:
于魁智(仄)、张克(仄)。
净行: 王文祉(仄)、邓沭玮(仄)、杨燕毅(仄)、孟广祿(仄)、杨赤(仄)。

北京旦行中,各大流派主要执旗领军者,几乎集体仄韵。他们是:
梅葆玖(仄)、李世济(仄)、孙毓敏(仄)、 杨淑蕊(仄)。
这四位都是北京院团之中梅、程、荀、张等四大流派的首位掌门人。
此外,还有各团的旦角头牌主演:
许嘉宝(仄)、沈健瑾(仄)、刁丽(仄)、李海燕(仄)、李胜素(仄)、邓敏(仄)
全国唯一老旦头牌,赵葆秀(仄)。
全国唯一丑角头牌,朱世慧(仄)。

生、旦行当中,虽有几位主演的名字属于“平”声。比如,中国戏校老领导史若虚亲立的“新四名旦”有:
刘秀荣(平)、杨秋玲(平)、刘长瑜(平)、李维康(平)。
生行中有的童祥苓(平)、张学津(平)。
这几位,也曾叱咤一时风云。但总体之势,仍抵不过这些浩浩荡荡的“仄”声部队之席捲大军。
由此可见,京剧走向的改换,气运的变幻,天经地仪,势在必行。

再看中国戏校头两届的“大武生“师兄们的名字,也有些“传奇性”。如:
柏之毅(仄)、曲永叙(仄)、李可(仄)、俞大陆(仄),这几位都属于当年武生之中的青年才俊。
1961年曲永叙先生把名字由“仄”变“平”,以曲咏春为名(平),追随着李少春先生,为提升自己艺术水平,不远千里,来到边疆打拼。
就在曲先生改名、离京的同时,“命运之神”却把曲先生所渴望的事情,降临在他那既是同班,又是同行的钱浩樑之身。此时的浩樑先生从“实验团”调入“中京院”,不但与少春先生同在一团,而且拜入了李少春先生之门。
但是“命运”同样玩弄了浩樑先生。他在排演《红灯记》之后,又被“旗手”改了姓名。而与曲先生的“改法”正好相反,是把名字由“平”变“仄”,并且去掉了“姓”,只用“浩亮”(仄)二字作为了艺名。
钱浩樑之名,本来是指“高屋建瓴”。改名之后,把“钱”丟掉,把“樑”撤去,因而造成房屋少顶无棚。这无顶之屋,亮倒是“亮”了许多,但四壁临空,如何能留得住这“浩”气长存?
历经十年的时代变迁之后,钱先生仍恢复了原来之名。
曲先生也辗转回到家乡北京,叶落归根。

在如今的剧团中,主要演员的地位与份量,与五十年前相比,已经有所减轻,观众对他们的技术要求,也与原先大不相同,而他们要取什么名字,更是随其所便,没有一定的准绳!

 
 
 
 
    最方便的购票体验 免费送票 票到付款 安全保障